首页 资讯 正文

漳平西门头:城市记忆的无字之书

体育正文 121 0

漳平西门头:城市记忆的无字之书

漳平西门头:城市记忆的无字之书

华龙商圈举办米浆粿免费品尝活动。(漳平市(zhāngpíngshì)融媒体中心供图) 东南网7月3日报道(福建日报记者(jìzhě) 徐士媛(xúshìyuàn) 通讯员 陈俊毅 陈惠) 站在(zài)漳平市八一路与解放路的十字路口,鳞次栉比的高楼下,“静卧”着一片青灰板瓦、夯土墙面的古民居。传统与现代在此处和谐共生,交融出别样的城市(chéngshì)风貌(fēngmào)。 “这里是古时候漳平城西(chéngxī)城墙的位置,是老漳平的中心。”漳平市菁城街道工作人员林丽云介绍说,“以解放路(jiěfànglù)为界,东侧为八一路,西侧旧时称(chēng)‘打铁街’。西门头历史文化街区的街巷网络体系,便是以八一路、解放路为主骨架,有机(yǒujī)串联劳动巷、自主巷等街巷。” 前不久,成型于明清时期的西门头街区入选我省第六批(dìliùpī)历史文化街区。它见证着漳平数百年的沧桑变迁,镶嵌(xiāngqiàn)着漳平人独有的生活记忆。 古建故居与(yǔ)爱国精神并存 西门头历史(lìshǐ)文化街区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,展现了漳平由明清至民国时期城市建设的历史轨迹(guǐjì)。 沿着打铁街西行,街面两侧的建筑多为民国时期建成的骑楼,许多仍保留着传统的空间功能。比较特别的是,部分骑楼不仅维持着过往(wǎng)的结构(jiégòu)制式(zhìshì),旧时的建筑材料也在现代化浪潮中存活了(le)下来,沿街的立面并非水泥砖瓦,而是由(yóu)一块块颇有年头的木板拼合(pīnhé)而成的。再往小巷深处(shēnchù)探去,闽西特色的古民居渐渐露出真颜——厅堂用房四面围绕着中心庭院,以中庭为核心形成十字中心对称的空间结构,门楼、窗框多为砖木结构,雕刻精美。 “保留下的(de)这些传统建筑是西门头街区风貌的精华,也是其最珍贵的文化价值之一。”漳平市委(shìwěi)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陈龙林十分庆幸,在(zài)本世纪初轰轰烈烈的旧城改造中,西门头街区保留了不少古建。他感叹道:“多亏(duōkuī)了后人的坚守。” 与许多(xǔduō)地方由政府牵头进行古建保护、修缮的路径不同,西门头街区的古建得以保留,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些建筑所有者的后人(rén)们,即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早已(zǎoyǐ)定居别处,仍牵挂着家乡的风物。 陈氏民居——毂毅堂便是其中的(de)典型代表。 毂毅堂建于(jiànyú)清乾隆年间,坐落于(zuòluòyú)漳平市华龙小区内,古朴典雅的院落在现代小区中圈出了一块“文化净土”。 “毂毅堂是我母亲的(de)娘家,所在地块拆迁征地时(shí),全族一致认为(rènwéi)这一建筑很有历史文化价值(jiàzhí),申请将它保留。”毂毅堂管理者之一的刘东猛表示(biǎoshì),陈氏后人的坚持引起了漳平市政府的重视,多次组织古建专家对毂毅堂进行现场勘查。2017年,毂毅堂被列入漳平市文物保护点。 “同济大学的一名教授在看到毂毅堂的斗拱时非常激动,说自己寻找这种重叠式(chóngdiéshì)斗拱20多年了(le),终于在漳平见到了实物。”专家的肯定越发坚定了陈氏后人保护古建的决心(juéxīn)。2020年,他们自筹资金(zìchóuzījīn),启动毂毅堂修缮工程。 为最大(zuìdà)程度保留毂毅堂的原始风貌,专业古建修缮团队(tuánduì)严格遵守“清水(qīngshuǐ)装修”的模式,尽量修旧如旧。刘东猛将记者引至毂毅堂的门楼(ménlóu),门楼斗拱重叠,雕饰精细,砖木的本色纹理清晰可见。在这些后人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漳平人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珍视。 据统计,西门头街区现存不可移动文物(wénwù)2处,建议历史(lìshǐ)建筑5处,建议传统风貌建筑41处。和古建筑被一同保留下来的,还有沉淀在其中的爱国主义(àiguózhǔyì)精神。 曾任国民革命军军医、为红四军指战员救死扶伤的漳平(zhāngpíng)名医陈善述的故居(gùjū),闽西南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郑超麟的故居,爱国华侨教育家(jiàoyùjiā)黄冠文的故居……这些名人故居都集中于西门头,每座建筑都像一本无字之书,默默诉说着古街的名人故事(gùshì)。 “说(shuō)起陈善述、郑超麟(zhèngchāolín)等人,漳平无人不晓。人们路过这些名人故居,总会想起他们的(de)操行与爱国事迹,这对下一代来说也是潜移默化的教育。”陈龙林说。 传统记忆与现代(xiàndài)业态共生 古时(gǔshí)一座西城墙,隔起漳平的城内和城外;现今一条解放路,分出(fēnchū)漳平的老记忆与新业态。 西门头街区(jiēqū)内,新与旧杂糅并存。打铁(dǎtiě)街与八一路虽只隔着一条解放路,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气质。 清晨的西门头,八一路还在沉睡,打铁街早已忙开了。街头的油炸粿铺子是(shì)打铁街的明星摊位。沸腾的油锅里,圆润的粿子漂浮着打转,逐渐膨胀,摊主看准时机,麻利地将炸好的粿子捞出,挨个儿排在铁架上(shàng),金黄色(jīnhuángsè)的粿子散发出阵阵香气。不远处的早餐店内同样热气蒸腾,米浆粿、萝卜糕,配(pèi)上一碗豆花(dòuhuā),漳平人的早晨就此开启…… “油炸粿和早餐店还是小时候的(de)(de)味道,米粉铺、裁缝铺、锁店也还是‘老字号’的样子!”市民邓婉心说起西门(xīmén)头的“老漳平”味道,如数家珍。 而在另一侧的八(bā)一路,同样(tóngyàng)商铺云集,但业态却明显比打铁街年轻得多。 “商业经济繁荣是西门头街区的特色,这里自古商贸云集(yúnjí)、人流量大(dà)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,各种‘老字号’都是漳平人的城市记忆和乡愁。在保留传统记忆的同时,我们以八一路为核心(héxīn),打造更加现代化的商业街——华龙商圈(shāngquān)。”林丽云说,去年起,菁城街道采取了一系列举措(jǔcuò),推动华龙商圈的商业活力更上一层楼。 当前,县域线下商圈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是(shì)品牌(pǐnpái)吸引力不足,商圈缺乏(quēfá)人流。去年6月,菁城街道成立“华龙商圈协会”,从商圈400多户商家中选出50名会员,成为商圈发展的牵头力量。 协会里(lǐ)的(de)(de)“大掌柜”洞悉商户(shānghù)的发展需求,常自发举办活动,带着其他“小掌柜”抱团发展。文艺演出、商品展陈、优惠福利……原本沉寂的商圈在层出不穷的活动中重新“活”了起来。商圈中心的“艺见漳平”表演台也为热闹的夜晚再添一把火,每周六和节假日(jiéjiàrì),这里便会开展街头文艺演出。 此外,菁城街道(jiēdào)还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搬进了华龙(huálóng)商圈。菁城街道建设非遗固定展位42个,展示(zhǎnshì)米浆粿、双洋风鸭、水仙茶等传统非遗美食及文创产品,并以元旦、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(qìjī),举办三角坪非遗集市特色活动。 据统计,华龙商圈已开展跳蚤市场、“艺见漳平”、古玩夜市等文艺活动40余场次,服务覆盖人群超8万人次,促进(cùjìn)经济消费300余万元。“自从举办了各色活动后,来(lái)的顾客明显多了,周末和节假日,一些饮料店、小食店的店门口都会(huì)排起(páiqǐ)长队。”林丽云说。 西门头(tóu)街区虽(suī)已成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,但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仍任重道远。 “街区(jiēqū)保护修复工作尚未全面启动,仅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和部分古建筑得到维护、修缮。”漳平住建局工作人员陈天春坦言,未来将建立西门头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组织(zǔzhī)机构,编制更加详细的(de)保护规划。例如,正在策划的《漳平市平等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工程》便是围绕(wéirào)传统街区、历史文化遗存两个保护层面,在保留原居民原有生活状态的前提下(xià),完善(wánshàn)和提升公共基础设施。 而在新业态的(de)开发方面,菁城街道正在进行漳平市文旅商业综合(zōnghé)街区(jiēqū)建设项目,主要打造三角坪非遗集市、骑楼风情街、综合市场历史文化街区等。项目建成后,西门头将形成商旅文融合街区的业态混搭模式。截至目前,三角坪非遗集市已顺利(shùnlì)开市,其余项目仍在建设中,预计今年年底(jīnniánniándǐ)完工。 黄冠文故居“安泰楼” 华丽(huálì)荣 摄 陈善述故居位于打铁街街口,具有典型的(de)闽西(mǐnxī)骑楼风格。(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) 三角坪非遗(yí)集市开市。 (漳平市融媒体中心供图)
漳平西门头:城市记忆的无字之书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